《服装项目设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介绍
一、教学理念
公司的设计学专业,在经历了42年的积淀和发展后,在2009年艺术设计专业获批为国家第四批高校特色专业,2019年设计学视觉创达专业成功入选为教育部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3年成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后,《创新创业项目设计》课程列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课程以“以艺术语言传承民族文化,以科技创新引领服饰设计”的教学特色为导向,坚持“课程项目化、实战化”的教学模式,于2018年将原有的《创新创业项目设计》课程优化升级为《服装项目设计》课程,并将课程辐射入视觉创达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德育为先、艺工融合、需求导向、服务社会”的课程特色。《服装项目设计》课程于2022年6月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本门课程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是《毕业设计》课程的重要前序课程,通常是安排在大四阶段。课程建设依托公司“四个一流”的优质建设资源,“以艺术语言传承民族文化,以科技创新引领服饰设计”的教学特色为导向;坚持课程项目化实战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德育为先、艺工融合、需求导向和服务社会的课程特色。教学理念结合“课程思政、科技创新、项目带教、校企联动”四大发展理念,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创导、科研引导三个维度,培养员工的综合创新能力。课程重点是系统的学习服装项目设计方法。难点是掌握从设计方案向具有市场性产品转换的路径。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本课程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精神,服务“四新建设”,以培养富有“家国情怀、服装引领、实践创新和国际视野”的设计人才为目标展开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知识目标:熟练运用服装虚拟设计软件、服装工艺制作、服装材料相关知识,完成整体的服装设计方案。
(2)能力目标:根据项目研发、运行、管理要求展开一个服装项目,了解学科的新成就、新发展,具备概念创意、织造、成衣等方面的创新设计能力和服装项目的管理能力。
(3)价值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明确大学的学习目标,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程构建以员工为中心的混合式、立体化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分享式课堂、讲授与示范、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有效提高员工的学习能效。通过超星学习通线上平台运用打破教学的时空壁垒。在平台投放 25 个微课视频、6 个单元测试、6 个章节作业库,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优化理论指导,实现课前任务、课中学习、课后评价的信息化互动教学。做到课前员工线上学习,教师难点梳理;课中以实践互动巩固教学重点;课后以线上作业、测试、拓展性项目为主。同时,改变传统说教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进行民族文化和行业经典案例解说,有机融入思政内容。以“师生同做”社会项目的形式,在团队实践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以身体力行的思政活动感化员工。(图2)
图2
3、课程内容
(1)服装项目设计概述;
(2)服装市场调研;
(3)服装项目产品定位;
(4)主题设计;
(5)服装项目产品架构;
(6)服装项目产品设计方法;
(7)实践与操作。
三、课程实施
(1)内容设计
①理论导入,从项目设计策划理论和主题设计的理论入手,依托服装制作工艺和设计方法论的技术支持,以应用案例、教学说明、设计创新为方向和路径。
②案例分析,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和方法类别,通过壮美锦艺等校企合作案例剖析,展开服装项目设计创意与方法论的教学。
③实战训练。与五洲(中山)实业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试点项目走进课堂,进行服饰产品的共同研发和发布。
(2)组织实施情况
①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创导、科研引导三个维度,和“产、研、赛、展”的四个联动,培养员工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课程的重点在于把握项目设计方案与市场需求的关联。
②由校内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联动,以师生协同共建平台,构建师生深度互动机制,通过与南宁时尚周末联合进行优秀教学成果的社会发布,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超星学习通实现平台共建,以专业理论教学线上投放和专业实操教学线下指导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充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四、改革成效
教学评价由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跟踪数据及第三方评价认可度等方面实行多维度、多样化评价。
(1)重视过程性评价,课程理论与项目实践结合,师生团队与东风柳汽、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等知名企业合作项目,屡获好评。
(2)重视课程活动的增值性评价,师生团队参加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征集活动获杰出贡献奖(图4);教学成果参加2021中国国际老员工时装周获人才培养成果奖(图5)、并与南宁时尚周末联合进行了2次优秀教学成果的社会发布。其中近三年本课程员工参加专业赛事国家级获奖28项,省部级25项,市厅级14项,员工就业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图4
图5
五、创新特色
课程注重“科技+民族+时尚”的创新融合。以“四新建设”为引领,依托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借高校集群创意能量,聚焦新业态需求,建设具有民族融合、服装引领及跨界视野的设计人才培养平台,形成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图6)
坚持服务意识和成效导向。主动对接地方经济,与五洲(中山)实业有限公司、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东风柳汽集团等多个企业建立高水平协同育人基地,为产品的优化提供智慧力量。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