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必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介绍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20 22:58:28 点击: 【字体:

5ee40f1dd2d44bb1970d05e3b426374a.jpg


视觉传达设计系是公司办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培养机制和团队配备最为成熟的系。专业所属必威设计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为B;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为A级;建设有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两个国际交流平台。本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第四批高校特色专业;曾获批自治区特色专业、自治区级创新创业示范改革教育专业、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等。专业依托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漫艺术实验中心、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广西文化创意研发中心,四个自治区级实验平台;并与华为UCD中心、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建立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二、培养目标:

视觉传达系注重体现资源整合,形成特色,服务广西的办学特色,致力于以艺术视觉语言传承民族文化,以多维形态传达现代设计的专业特色为导向,坚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视觉传达设计通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建设成为国际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培养具有与视觉传达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现代设计的前瞻意识、创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能在设计研究所、广告行业、媒体与出版行业、印刷业、企事业单位、教育等领域从事或以个人从业身份开展平面设计与制作、产品包装设计、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与策划管理以及设计教学、科研和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人才。

 

三、团队队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团队2020年被评为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曾获评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团队;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项目建设团队);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建设团队。目前有专任教师19人,专职实验员1人。教师毕业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博士及以上学历6人,硕士学历11人,本科学历2人。年龄结构31-40 7人,41-50人;51岁以上3人。本教学团队的教师曾获自治区级优秀教师、广西高校卓越学者人才计划、必威教学名师、南湖学者等荣誉。

四、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在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员工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多维的综合表现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最新前沿进展与成果,新技术手段的课程,培养员工与时俱进、多元化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如动态图形设计、视觉符号与标识、实验字体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UI设计、影像设计、交互设计,技术板块包含C4DBlenderAE等。

 

五、实验教学

根据课程模块,主要建立两个教学实验板块。视觉设计实验板块:基于现代文化与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借助文学、美术学、设计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论,研究视觉传达的形式与设计要素的创新性,探索现代信息传播中视觉语言表现的丰富性。多维传达实验板块:借助影像设计技术、多维动画技术、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探索平面视觉语言在现代媒介中表达的边界,以及在各种媒介中的呈现方式。实验教学由学院多个跨学科实验室平台提供支撑和保障,分别有视觉传达虚拟实验室、华为UCD设计实验室、东风汽车造型设计实验室、创新实验教学实验室、沟通设计实验室;并通过社会设计实践项目进课堂、卓越人才教学班、与企业合作交流项目、毕业设计等项目形式实现课程体系的专创融合。


六、改革成效

1、服务地方经济,辐射东盟区域,国际影响巨大。

       依托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盟项目设计研究所,以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为核心进行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的设计研究。2018年,成功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活动进行主视觉等系列设计;为首届中国-东盟电影节(在马来西亚举办)进行整体活动策划与视觉形象设计;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活动进行视觉设计;为南宁市志愿服务帮帮侠制作宣传片;参与完成广西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主办广西设计双年展。本专业教师在相关赛事中屡获大奖,凸显教研团队的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雄厚实力。


2、采用“政----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创新培养机制,成绩显著。

本专业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通过项目进课堂、毕业设计、拔尖人才教学班等项目形式,积极服务于广西区内各市政府、企事业单位。将精准扶贫项目与专业特色结合,举办河池市旅游扶贫商品包装设计大赛等。目前为梦之岛百货公司、南宁广播电视台等近百家企业提供设计服务,涉及医疗、农产品、公益项目、政府工程等数十种门类,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近三年,员工自主创业率达10%左右。 

3、关注专业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西南地区输出一大批教育人才。

本专业重视艺术设计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问题。多年来,为广西地区高校、大中专院校输送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人才数百人。此外,将非遗大师引入课堂教学,传授传统技艺,在广西百色市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2017年本专业开始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至2022年培训人次达百余人。

34acaa65eb034533861e3c0a4341bf81.jpg